我們認為,創造是人類本能。人不但因為生活的需求而開發出各種實用工具,更因為對於生活的理想而創造出具有美感的器物。但是我們觀察到,在現代生活中,一般人距離創造之事越來越遠,創造只被侷限在生產者手中。即便是產品設計師,也很少直接面對創造,而只在紙上、電腦虛擬中從事概念開發。這種現象一方面來自於生產技術工業化後的專業性,另一方面更來自於工業時代以來、尤其資本主義中人類被高度分工化、技術化的結果。嚴格來說,人類的勞動已經不再是面對他人的需求,而只是面對技術自身發展的必須。在這個時代裡,技術發展被過度合理化,技術主導的經濟體系中,人只能被動地撿拾新技術發展中偶然提供的便利性產品。在如此體系中的人類存在,只是一種消極的勞動力,只為了維持一個經濟體系的運作,從此遠去真正人性的創造。
我們認為,人性的創造有幾個特性:
- 建構技術與人的關係:
從本質上來說,技術只是一種「方法」,一種利用自然資源來滿足人類需求的方法。高科技的意義,也只應是滿足更複雜與困難的需求。科技的「高度」是建立在與其對等的「需求難度」上,而不應該是如今日的現象 ─ 只在科技自身的複雜程度。只有在人性的創造中,這種科技與需求的關係才會建立,而科技發展是否過當才能有所反省。 - 指引技術發生改變的方向:
我們並不否定為了技術自身的進化,然而我們認為技術自身進化的方向並非單一性的。技術進化的方式有兩種:質變與形變,前者係技術在品質上的進化,後者為具有替代性的新技術。技術的質變自然是我們所肯定的,無論產品的可靠性或者實用性,它都體現在需求滿足的品質上。但技術形變不同,他們在現實中經常來自資本市場競爭的驅動,新技術的替代力往往不從品質、而從成本論,因此有品質上退化的可能。我們認為,市場競爭不應是唯一驅動技術形變的動力,器物的創造也具有同樣的驅動力,而且更為真實。直接面對人類需求的技術發展,才有真正品質上的競爭力。 - 在各種可能性中擇優:
人與動物之不同,在於其強烈的美感需求。人類行為並不是一種單純需求-滿足的關係,面對需求時,人類仍求滿足需求時的美感、品質與意義。換句話說,人類有精神上的需求,此即人性、此即人類文明的根源。而人類精神發展的精密化、人人各有不同的情懷,人類創造理想的樣貌應該遠比今日商場中的產品更為多樣化。人性化的創造應該生產出更多不同可能的器物,而在這樣一種豐富性中,人類才真正擁有審美與擇優。也可以說,理想的審美不應來自生產者或設計師的眼光 (亦非市場的淘汰機制),而應該是純然使用者的。
這是一個很龐大的目標與工作,盡管我們希望能夠在「沒有技術難度」的情況中設計與製作原型,然而原型本身已經牽涉到一定的技術難度。但這也是本站的目的:累積原型技術。我們認為,這是這一個時代的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能力,而為此我們正在作準備。
歡迎您提供經驗分享、或者技術支持。我們也樂意聆聽指教意見。請您與我們連絡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